顶点小说 - 历史军事 - 崇祯:朕就是盛世之君在线阅读 -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丰产

第二百三十六章 丰产

        银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粮食。

        一直是崇祯皇帝最重视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,溯本求源下,都绕不开这两类。

        包括崇祯皇帝谋划的诸多部署,都需要银子和粮食来兜底,这是保障大明秩序稳定,最根本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眉宇间难掩激动,撩袍朝乾清宫快步走去,平日里恪守礼制的他,此刻全然没这些想法。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的官袍和官靴上,沾着一些泥土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乾清门的时候,叫上直亲卫军的健儿,瞧见时很诧异,虽说徐光启进宫面圣很少,但每次觐见,那都是很受规矩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怎这次却这般有失体统?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,陛下!”徐光启撩袍快步前行,刚看到乾清宫,就激动的喊起来,“祥瑞,天降祥瑞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侯在殿外的大汉将军、内廷宦官等,听到这骤响的喊叫,无不是眉头紧皱起来,循声看了过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瞧见徐光启的装扮,无不一愣。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手持拂尘,快步走出殿内,瞧见几乎算跑来的徐光启,下意识脱口道:“徐阁老,可是出什么事情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祥瑞!天降祥瑞!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伸手说道:“快,本官要见陛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王承恩一愣,见徐光启这般激动,也不敢迟疑,遂领着徐光启就进殿觐见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徐卿,你这是遇到什么喜事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端起茶盏,呷了一口,笑道:“说说吧,能叫徐卿这般激动,看来是大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陛下!土豆和红薯,丰产!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撩袍跪在地上,行跪拜之礼,作揖道:“天佑大明,在闽地所种红薯,于北直隶各地皇庄,都能适应北地气候。

        特别是土豆,产量更是惊人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土豆和红薯,到成熟期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放下茶盏,起身朝徐光启走去,开口道:“说说各地的亩产,此外,那玉米的亩产怎样?”

        自阎应元带回土豆和玉米,再算上徐光启所献红薯,自在北直隶各地皇庄,种下去的那一刻,崇祯皇帝就一直在焦急等待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的粮食危机,想要得到根本解决,不能单纯依赖海外进口,毕竟这是没有绝对保证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特别是北直隶境内,脱产的群体规模不断增多,崇祯皇帝常常感到压力,毕竟不能给他们解决口粮,那大明想提升生产力,终究是昙花一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启禀陛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作揖再拜道:“根据各地皇庄所呈情况来定,土豆亩产均达一千八百余斤,红薯亩产均达一千五百余斤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明所种小麦亩产,均在两百到两百五十斤徘徊,水稻亩产要高出不少,但是想有这等好收成,对土质、气候、水源、虫害等要求极高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是土豆和红薯却不一样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据臣汇总的情况,它们对土质的要求不高,若是能将土豆和红薯,在大明推广种植,那天下再无饥荒!”

        只有这么一点?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眉头微皱,土豆和红薯的亩产,没有达到他预期所想,按理来讲,亩产几千斤不是很正常吗?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崇祯皇帝转念一想,就明白怎么回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土豆和红薯终究是外来物种,想要达到那样的亩产,需要一代代的培育,优中选优,才能确保产量的提升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当前这种亩产情况,对大明来说都是极好的。

        种植一亩土豆或红薯,赶得上三四亩的小麦,这对于灾害频生的大明,绝对是祥瑞一般的存在。

        人饿红了眼,别说是啃树皮,吃土了,易子相食都是很常见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那玉米的产量呢?”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收敛心神,走上前,搀扶起徐光启说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启禀陛下,玉米还没有收割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欠身道:“据臣的观察,玉米的成熟期还没到,不过就所掌情况来看,亩产也是很惊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至少是小麦的两倍有余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具体产量怎样,要等到收割后,去皮称重后才能有所定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作为明末的农业专家,在农作物培育、种植等方面,徐光启的能力是极强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对大明来讲,的确是祥瑞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微微点头,说道:“既然土豆和红薯,在北直隶各地皇庄,种植所取的成效这般明显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代表在北地种植,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,就是在北直隶各府县,开始大规模的种植,徐卿今后恐要变得更忙了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能为大明百姓,寻得活命之物,就算把臣累死都值得!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难掩激动道:“如果说玉米的亩产极佳,那甚至要改变大明的种植方式,特别是北地这边,一茬小麦,一茬玉米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据时节、气候进行调整。

        倘若这样的事情,能够做好的话,那绝对是利在当代,功在千秋的大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玉米、红薯、土豆的规模化种植,是需要周期性的,在崇祯皇帝的眼里,想普及到大明各地种植,至少需十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作为最懂农耕的族群,主要农作物的更迭,那都是经漫长时间推行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件事情要好好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想了想,伸手道:“徐卿所领的农科,若是人手不足的话,可以叫内廷有司继续增补。

        至于所需银子,更不用担心。

        徐卿所要做的事情,就是用最短的年限,替大明解决粮食保障,明年的北直隶试种植,朕来给徐卿解决所有问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遵旨!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作揖应道。

        粮食产量,是衡量国朝是否强盛的基准线之一,毕竟跟别的相比,粮食种植的周期性更长,付出多少辛劳,才能得到多少收获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对了,农科这边,要着手研制怎样提高亩产。”崇祯皇帝想了想,对徐光启说道:“就像人虚弱的时候,要用补药温补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土地肥力下降,是否也能用类似的方式,进行增补呢?

        这件事情徐卿要重视起来,多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,给土地研制出一款肥料,以增强粮食亩产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徐光启再拜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崇祯皇帝所讲之言,给徐光启打开新思路,叫他开始联想此事,若真能研制出一款肥料,以增强粮食亩产,那大明的粮食保障,就更加不是问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wap.

        /91/91146/29916761.html